法律信息网 -> 书评 -> 正文
 — 新闻焦点 ———————
·薄熙来不服一审判决上诉 山...
·审计署公布刘志军案等15起...
·北京警察做钉子户3年:警察...
·北京摔婴案主犯七大上诉理由...
·2000年以来省部级高官贪...
·住建部回应北京公交卡未全国...
·光大“乌龙”诉讼案搁浅 法...
·环保部拟推企业环境信用评级
 — 本周书评热点 ———
·重读密尔《论自由》
·探寻英格兰良好政制的“道理...
·走向自主行政法——评《中国...
·法治的正本清源——评《社会...
·唐律“得古今之平”补辨——...
·契约、公平与社会正义──罗...
·“同途殊归”还是“殊途同归...
·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
 
 — 新法速递 ———————
·重庆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
·进出境中药材检疫监督管理办...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
·新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有关...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 最新论文 ———————
·
·
·
·
·
·
·
·
·
·
 
保护抑或侵犯:技侦“天眼”如何规范和使用?
      来源:中国法学网   冀祥德   2022年01月05日 17时43分 
   [ 相关资料 ]  主题分类: 刑法刑诉 
 “技侦”相关资料:新闻动态 法规文件 典型案件 论文文献
 “天眼”相关资料:新闻动态 法规文件 典型案件 论文文献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作为老师,能够遇到一位好学生,无疑是一件幸事;而能为自己学生的著作出版作序,当然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刘晨琦博士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技术侦查的程序控制研究》即将出版,这应当是2012年“技术侦查”写入我国《刑事诉讼法》后,我国法学界和法律界专门研究对技术侦查进行程序控制的首部著作,不仅对于国内外读者学习和研究有关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司法改革中如何就技术侦查扬其长而避其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技术侦查措施一直隐蔽在神秘的角落,却始终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侦查机关的“办案利器”。长期以来,受“侦查秘密主义”的影响,办案机关和办案人员对技术侦查讳莫如深,外界对其更是知之甚少。技术侦查基于其高科技性、隐秘性、主动性等特征,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对于发现犯罪线索、惩罚与控制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于功能如此强大的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如不通过正当程序予以控制,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造成严重侵犯。因此,必须对技术侦查进行有效的程序控制。本专著正是基于推动该目标的实现而作。

  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时,技术侦查“入法”一度备受瞩目和争议,许多不明就里的老百姓认为这是在给公安机关“扩权”,学术界对这部分新增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和意见,法律的修改也给司法实务界带来了很多新挑战,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反应最大。在这种情况下,十分有必要对技术侦查作为侦查手段的程序性特点予以剖析,对这一侦查行为进行程序控制的必要性、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加以详细阐释。对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言,技术侦查“入法”后,对其程序控制如何运行,对技术侦查程序的合法性如何判定、对技术侦查所获取的证据材料如何认定、如何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有关证据在何种情况下适宜采取庭外核实、采用技术侦查证据案件的相关辩护权利如何保障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更加深入地论证和实践的考验,进一步予以探讨,对于法律及司法解释尚未明确的问题,还需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本专著提出的采取修改司法解释、明确立法解释、完善法律规定“三步走”的建议,逐步推进对技术侦查程序控制问题,可以说为该制度在我国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认为,本专著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学术特点:

  第一,本专著的选题视角独特。刘晨琦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通过本科期间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她对传统侦查手段和技术侦查、秘密侦查、计算机网络侦查等新型或特殊侦查手段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区别,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其本科毕业论文便初步探讨了技术侦查的法律规制问题。随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硕博深造期间,始终没有停止对该问题在立法、司法和理论层面的追踪、关注与思考。本专著是在她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侦查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多重专业知识结构,使她能够从程序法的视角对技术侦查相关法律制度及其完善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选题视角新颖且独特,充分发挥出她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域外制度的比较研究部分亦发挥了她英语娴熟的专长。

  第二,本专著的研究内容系统全面。其一,通过对我国和域外相关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和学术观点的研究,对技术侦查的基本概念加以确立,并对其进行了类型化界分,尤其是阐明技术侦查与秘密侦查的异同,指出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应加以明确区分。其二,以法治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制度为蓝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横向比较发现制度发展之共性,纵向分析以探寻制度演进之规律。其三,首次阐述了技术侦查程序控制应当树立的基本观念:权利保障、职权制约与逐步推进。其四,立足国情率先提出了“三步走”的制度完善设想:通过改进司法解释、补充立法解释和修改完善立法,实现完善我国技术侦查程序控制制度。总体来看,本专著运用了历史的、规范分析的方法、比较和系统的等多种研究方法,既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又有实践上的应用性。

  第三,本专著的研究成果应用广泛。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虽然已经实现了技术侦查在刑事程序法意义上“无法可依”的“零”的突破,然而有关技术侦查的规定粗糙且有许多条款缺乏操作性,使得技术侦查“入法”以前在司法实践中早已存在的一些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这本书的论述和梳理有助于指导司法实践,旨在减少乃至避免侦查机关在使用技术侦查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严重威胁公民权利的问题,帮助司法主体正确认识技术侦查及其程序控制的必要性,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关于技术侦查的程序控制,这本书解答了如何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合法性运用,包括通过采取技术侦查、秘密侦查手段所获证据材料如何运用、相关案件如何进行有效辩护等实践问题,从而有助于缓解实践中技术侦查措施因审批手续的增加、证据材料不便作为证据使用等而被冷落甚至放弃使用的问题,有效发挥高科技侦查手段对惩治特定犯罪的突出作用。因此,本专著的出版,正是在技术侦查部门在办案机关逐渐变成“冷部门”、将要被网络侦查和情报等部门取而代之的情势下的“雪中送炭”;同时,目前在公安机关内部,网络侦查、情报和大数据侦查等手段超越甚至取代技术侦查而广泛应用,这本书对于这些“游离”在刑事程序法之外的特殊侦查手段如何进行程序控制,也将带来诸多启发与思考。最后,本专著能够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客观和理性地了解这样一项特殊侦查手段在刑事程序中的作用以及职权制约与权利保障的状况和发展方向。

  刘晨琦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所以我对她的成长历程是比较了解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社科法硕”,她迄今仍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留所的唯一。她留所后,在担任法学研究所(法学系)法律硕士教学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承担着繁重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继续跟随王敏远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研究所领导、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她凭借聪慧的天赋和良好的家教,通过孜孜不倦地勤奋努力和夜以继日地辛勤耕耘,从一个公安大学的本科生,成长为国家级研究机构的一名法学研究者和法律教育工作者,可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诠释。作为她的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分管领导,我既目睹了她在繁杂琐碎的行政工作中坚持从事学术研究、教学和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的坚韧不拔、夜以继日的拼搏精神,又了解了她正直友善、恪尽职守的美好品德。这本专著的雏形即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当年法学类唯一一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

  “冀门”的门规是“生成和传播正能量”。刘晨琦既是冀门的学子,也是我的助教,她在教育和影响师弟师妹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希望刘晨琦博士处女作的问世,能够让更多人看到她曾经的辛勤付出和未来的学术潜力。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本独特的法学专著能够对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起到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我常说:“感恩是一个人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刘晨琦专著的出版,既是对父母亲人们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对领导师友等的感恩。但这只是她学术的崭新起点,希望让我们看到法学界的一颗新星不断地冉冉升起。祝愿她满怀感恩,充满正能量,为国家的法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换张图
             
 
  [ 相关新闻 ]
·鲜活的原始人与生动的人类学——读《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
·美国检察官处理公司犯罪实景——读《难罚大公司》
·福建省厦门市检察院借力科技办大案
·江苏无锡检方:运用科技侦查职务犯罪
·杭州拟为保护西湖龙井茶立法 天眼查显示多数关联商标被申请注册
·重庆打造天眼防护墙 3年内布50万个电子眼